卡车信息网 >> 市场动态 >> 正文
啥情况?挖掘机销量骤降超过6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  作者: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2日  
分享按钮

一直以来,挖掘机销量被视为经济“晴雨表”,挖掘机销量增长往往意味着基建活跃、投资强劲。然而,本该是工程机械销售旺季的3月份,挖掘机销量却出现大幅同比下滑,国内销售甚至下降超过6成。

WX20220422-092305@2x.jpg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挖掘机销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疫情影响下基建开工延缓的现状,但背后也与去年挖掘机销量超高基数、当前需求端资金不到位以及物流运输不畅导致延期交货等多重因素相关。事实上,挖掘机行业也具有一定周期性,目前“弱周期”信号已开始显现,但挖掘机市场的短期内回冷并不能完全代表宏观经济走弱,市场对后续基建发展态势也仍保持着一定信心。

作为经济稳增长重要抓手,基建投资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一季度,全国多个省份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国务院也要求抓紧下达剩余专项债额度,以扩大有效投资稳经济,并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多位受访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重大项目对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增强,虽然当前受疫情影响略显放缓,但总体项目需求只会延后不会减少,二季度是稳增长关键窗口,具备实施条件、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重大项目将加快建设、提前建设。

挖掘机销量为何下滑?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显示,3月销售各类挖掘机37085台,同比下降53.1%;其中国内26556台,同比下降63.6%;出口10529台,同比增长73.5%。该协会副秘书长吕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的超高基数叠加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延期交货等因素,综合使得3月国内挖掘机销量下滑明显。

“3月是国内挖掘机市场传统旺季,但今年热度明显不及预期,除需求端资金到位和设备结款情况恶化等因素之外,近期多地疫情散发导致许多项目停工,开工率下滑,销量止跌企稳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位工程机械销售经理说。

部分挖掘机品牌的开工数据也对此有所体现,小松官网显示,继2月同比增速转正后,3月中国地区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101.2小时,同比下降16.9%,增速再次呈负增长。

“需求只是被疫情阻滞,并不会消失,基建开工向挖掘机销量传导的时间大约是1-3个月,所以行业旺季可能会推迟到5、6月份,全年前低后高的逻辑并没有改变。”上述销售经理认为。

吕莹还指出,挖掘机行业存在明显周期性,2017-2020年国内挖掘机销量持续高速发展,每年同比增长都超过10%,2021年3月达到顶点后,转向存量市场的趋势逐渐明显。这意味着,过去多年挖掘机销量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变,只是反映市场存量增多,并未实质性反映经济形势。

另外,吕莹强调,国内市场需求也远未见顶。截至2021年底,我国挖掘机保有量超200万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和,但从单位建筑业总产值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看,中国约为每10亿美元428台,仅为日本的32%,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短期内行业要从存量市场寻求增长,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节能化转型,缩短工程机械更新周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传统基建更新升级、民生项目覆盖面扩大等需求也会逐渐传导到工程机械行业。”

多因素形成基建短期制约

挖掘机销量下滑,让基建投资态势备受关注。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导向下,2022年被不少研究机构定义为“基建大年”,但从当前来看,基建开工进度并不理想。据Mysteel不完全统计,3月全国各地共开工16740个项目,环比下降18.2%,总投资额近7万亿元,多地开工项目投资金额同环比出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增势明显。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和成本因素或对短期基建投资回升形成制约。一方面,疫情影响人流、物流正常流动,不利于项目现场作业和物料运输,对基建投资增速形成一定扰动;另一方面,国外输入性压力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或从成本和意愿两端制约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3月份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的比重较上月上升7.5个百分点至43%,为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生产稳定但是运输物流不畅,原材料进场受阻,严重拖慢了基建施工进度。

3月30-31日百年建筑网调研230家水泥汽运物流企业发现,出车率为50.56%,日均货运量是正常的43.88%,3月平均运费环比上涨9.7%,其中华北市场出车率全国最低,仅28.8%。河北某建材物流公司介绍,正常情况下水泥汽运物流企业出车率可达七成以上,但目前部分地区货车司机居家隔离或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接单。

钢材运输亦如此,一家钢贸企业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部分钢厂停止发货,公司在吉林、唐山、廊坊等多地的钢材配送业务都受到影响,3月公司出货量仅几百吨,而往年同期高达数千吨。

对此,近期国家多部门先后发文,要求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医疗与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物资、邮政快递等民生物资和农业、能源、原材料、重点工业品等重要生产物资运输畅通。

同时,多位受访人士普遍对后续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抱有信心。伍超明认为,今年以来政策加力提效,基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的特点仍然明显,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8%左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基建项目基本都是订单式需求,不会因为短期疫情影响而消失,更多是需求延后。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被抑制的需求将加速释放。

进入二季度,各地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消息陆续传出。例如,清明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河南举行全省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较第三期活动的项目量进一步扩大,一共签约项目560个,开工项目1009个,投产项目785个,开工项目总投资达到6328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4月1-15日,安徽、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甘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天津等地宣布开工的重大项目合计超过4500个,总投资已超过2万亿元。

日前,国家发改委就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泓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欧泓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

第一,聚焦重点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方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

第二,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今年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目前各地方正在加快发行使用。叠加去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券,今年可使用的专项债券资金规模较大。国家发改委将指导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协调加大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加强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衔接,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有序实施能耗单列。

第三,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指导督促地方加快履行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同时,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建设程序,防止“未批先建”“边建边批”。二是加快项目开工建设。督促做好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开工前准备工作,推动尽早开工,协调保障用工和原材料供应,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第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社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占大头。现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有效投资空间广阔。国家发改委将落实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促进社会资本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督促回收资金加快用于新项目建设。

欧泓强调,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5200亿元,其中审批24个,核准8个,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高技术等行业。特别是针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2项重大工程,欧泓透露,目前,工程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实现良好开局。一批重大项目已竣工投产,如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建福清5号、6号机组已建成投运,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已投产发电。

专项债落地力撑投资

与此同时,作为基建投资资金重要来源,今年新增地方债发行使用进度不断加快。据了解,2021年年底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今年1.4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且尚有2.35万亿元剩余专项债额度待下达。

3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抓紧下达剩余专项债额度,向偿债能力强、项目多储备足的地区倾斜。去年提前下达的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今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随后3月31日,国家发改委也要求扎实做好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周茂华指出,国内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确保上半年经济运作在合理区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要让“财政政策信号→地方债发行→财政资金拨付→项目端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的传导链条保持顺畅。今年多次强调“推动实物工作量形成”,意味着大部分资金将投在能尽早开工的项目上,避免因项目准备不足而导致财政资金闲置。

“理论上,发行后资金到位就可以开工,基建投资增速也将明显加快。”周茂华说。

针对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在4月1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述,目前已经要求各地抓紧与省级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沟通,尽早履行预算调整等法定程序,尽快按程序将3月底下达的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解下达到市县。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各省份基本都已组织开展了提前下达额度的发行工作,累计发行约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86%,为历史上发行进度最快年份。

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王小龙表示,尽管近期各地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但各地克服困难,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已发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的项目,初步统计开工率已经达到75%。

进一步来看,已发行的1.2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中,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415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316亿元、社会事业225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016亿元、农林水利1004亿元、生态环保468亿元,能源、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251亿元。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以来,专项债资金投向更加明确和优化,对基建的支持力度有所提高,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引导,新能源、新基建、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成为亮点。一季度投向基建相关领域的占比达到61.6%,较2021年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与财政发力稳基建相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传统基建仍是基建投资主要部分,以改善民生和“稳增长”为主要目标,而新基建能连接消费和投资,甚至能够创造新兴消费,乘数效应相对较大,因此适度超前开展新基建投资具有较好的效应,也是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有机结合点。

伍超明认为,受益于资金端量质齐升、项目开工前置和建设进度前移等积极因素,预计二季度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回升可期。一方面,今年各省份重大项目开工或公布时间普遍比去年早1-2个月,一季度新开工或在建项目于二季度加快建设的概率较大;另一方面,今年地方重大项目进度呈现适度前移特征,重大项目对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较往年将明显增强,且二季度为稳增长关键窗口期,具备实施条件、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重大项目或进一步提前建设。


▋新闻关键词:
信息检索
关键字
最新专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