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间,长安汽车(000625.SZ)发布公告,长安汽车控股股东更名,由“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表示,上述工商变更事项不涉及该股东持股数量及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活动不构成影响,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长安汽车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7.99%;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则是长安汽车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23%;同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长安汽车第三大股东,其持股比例为4.6%。
有人或许对此次更名有疑惑,为什么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要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其实在更名前,其旗下已有多家名为“辰致”的子公司,包括辰致科技、辰致制动、辰致轻量化等,覆盖多个汽车技术领域。
对此改名不少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改名前霸气十足,改名后泯然于众。无论是寓意的深刻内涵,还是朗朗上口的高效记忆,中国长安汽车无疑是最好的深度融合,叫辰致汽车科技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气质和意义,让人颇为遗憾。
对此次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更名,本网尝试做了以下分析解读:
一、更名背景与必要性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更名为“辰致科技集团”(2025年6月完成工商变更),核心动因是国务院批准兵装集团分立重组计划;
汽车业务板块独立为国资委直属央企(与一汽、东风同级),需构建全新身份标识;
原名称“中国长安”易与上市公司“长安汽车”混淆,更名后实现控股集团与子品牌权责分离。
二、“泯然于众”的深层考量
弱化地域标签:原名“长安”虽承载历史底蕴(源于1862年洋炮局),但绑定单一品牌,限制集团向高科技平台转型的定位;
强化科技属性:“辰致”寓意“时空探索”(辰)与“技术极致”(致),直指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方向;
扩展业务边界:中性名称便于布局芯片、软件、智能驾驶等非整车业务,突破“长安”品牌认知束缚。
三、“霸气”让位于“实效”
失去“中国”前缀确有气场削弱,但独立央企身份已自带国家背书,可能无需名称强调;
消费者熟悉的“长安汽车”品牌保持不变,市场端无影响。
四、更名是“遗憾”还是“成功”?
总的来看,改名短期或有阵痛,但长期符合央企专业化重组逻辑——用科技符号替代地域符号,是转型升级的必然代价,那么,您认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会是遗憾还是成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