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市场的“内卷”硝烟尚未散尽,山东重工却已将3000名全球合作伙伴“请回家”,在青岛上演了一场远超产品展销意义的“全球战略路演”。
10月18日,山东重工集团在青岛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来自140个国家的3000余名嘉宾参会,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动力系统、商用车、海洋交通装备、智慧物流六大核心展区,汇聚近300台套尖端产品,覆盖面积达3万平方米。
这不仅是外界对山东重工的产业版图与科技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山东重工以“千亿蓝图”与“世界重工”的格局,携手全球伙伴共舞共赢,应对“内卷外溢”的精准突围。
一、一场“战略宣誓”与“生态共建”
在贸易摩擦频发、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山东重工举办“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远不止于产品展示或客户联谊,而是一次系统的战略输出,是一次面向全球的“千亿品牌宣言”:
传递全球化决心:山东重工集团海外出口收入从2020年的不足200亿元,预计今年突破1000亿元,五年增长四倍,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60%。可以说,国际化已不再是山东重工的“可选项”,而是“生命线”。
构建“We are One”的共赢生态:大会主题“科技赋能·装备美好”,与集团总经理王志坚强调的“We are One”理念,共同勾勒出其核心竞争力。通过38家自设贸易平台、超1000家销售渠道及40余座海外生产基地,山东重工正将全球伙伴编织成一个抗风险、快响应的价值网络。
以技术实力抢占认知高地:山东重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结出硕果:潍柴柴油机本体热效率突破53%,连续四年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重汽黄河氢内燃机牵引列车风阻系数降至0.286,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均显示出山东重工正在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品牌出海”升级。
二、深化本地化战略,构建可持续全球化体系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山东重工历时二十余年构建的、难以被复制的系统化能力。
顶层设计与长期主义:早在2000年代初,国际化已被定为核心战略;2019年后更升级为“世界一流高端工业装备集团”的愿景。战略定力让山东重工在渠道建设、本地化投入上敢于长期布局。
全产业链协同出海:山东集团旗下企业共享渠道、技术与服务网络。实现了从动力系统到整车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种“兵团作战”模式大幅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为山东重工在全球竞争中构筑了差异化优势。
深度本地化运营:从中国重汽全球30家KD工厂,到潍柴成功整合法国博杜安等10家海外企业并全部实现盈利,从“产品出口”到“技术+管理+文化”输出,山东重工真正实现了“在海外造海外需要的产品”。
三、从“规模化”到“高端化”的跨越
未来如何扩大领先优势?——从“规模化”到“高端化”的跨越
山东重工集团国际商务部部长兰俊杰指出:“国际化既是历史性课题,也是未来性课题。”面对新阶段的挑战,山东重工已明确三条路径:
攻坚高端市场:目前山东重工主要市场以亚非拉为主,下一步将依托新能源、智能网联产品切入欧美高端市场。潍柴数据中心发电机组瞄准全球市场,重汽800度电长续航重卡出口拉美,均是关键落子。
深化技术驱动:山东重工将新能源与智能化视为“换道超车”的契机。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已具备20GWh电池PACK年产能,山推全系列新能源工程机械、重汽混动与纯电重卡、潍柴氢燃料电池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成为打破贸易壁垒、提升品牌溢价的关键。
ESG与品牌共生:山东重工在海外积极践行ESG理念,通过本地化制造、员工培训、绿色技术输出,构建“负责任制造商”形象。此举不仅规避政策风险,更赢得长期社会认同。
媒眼观察:从“卖产品”到“建生态”
山东重工的全球化,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从“卖产品”到“建生态”、从“成本优势”到“系统能力”的转型。其成功,源于战略前瞻性、组织协同性与文化包容性的统一。
从中国重汽连续21年位居行业出口首位,到潍柴跨国指数达40.93%;从山推积极推进港股上市深化国际化,到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加快“一带一路”本地化布局——山东重工正以全产业链优势,书写中国制造出海的新篇章。
从“中国的重工”到“世界的重工”的蝶变。这场大会,是这一征程的关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