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信息网 >> 第一原创 >> 正文
【原创】“年年难过年年过”,潍柴靠什么把日子过得“还不错”?
文章来源:中国卡车信息网  作者:李秋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分享按钮

“年年难过年年过,日子过得还不错。”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马常海的这句话,成为潍柴今年发展的生动注脚。

WX20251027-095452@2x.jpg

当众多中国制造企业仍在全球化的迷雾中摸索,当“内卷”成为国内商用车市场的年度热词时,潍柴不仅扛住了冲击,更在逆势中跑出了增长加速度。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潍柴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更高维度的竞争形态——“链合竞争力”。

01.gif

逆势增长,三大战略增长点浮出水面

最新数据显示,潍柴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其中,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大幅增长30%,创下历史新高。

在潍柴的增长密码中,国际化已成为关键引擎。截至目前,潍柴国际化指数达40.93%。

在复杂的宏观形势下,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很高。但数据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长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马常海在会上点出了三大核心增长点:

“大有可为”的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销量增长400%):随着AI时代算力需求爆发,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市场潜力巨大。潍柴该业务前三季度销量同比飙升400%,成功打入欧洲、美洲等高端市场。

“欣欣向荣”的新能源业务(增长122%):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的潍柴,今年3月烟台新能源产业园正式投产,具备20GWh电池PACK年产能,推动前三季度新能源“三心”业务同比增长122%。

“坚定不移”的出口业务:通过深度本地化战略,潍柴在海外市场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效规避了国内市场波动风险。

潍柴的实践表明,中国制造的下一站,不是在国内市场进行“零和博弈”的内耗,而是必须在全球价值网络中,找到并巩固自己的“新锚点”。

02.gif

“We are One”的共赢生态

潍柴还有一个被外界严重低估的成就是:其并购的10家海外企业,全部实现盈利。这打破了中国企业“整而不合、并购即巅峰”的魔咒。谈及成功整合的密码,马常海分享了三点经验值得出海企业深入研究:

协同化:恪守“心无旁骛攻主业”,每一次并购都服务于强化主航道的战略目标,而非财务投机。

当地化:这是双向的。既是海外企业的本土化经营,也是将海外技术在国内落地生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联系。

同心化:这是最高境界。通过文化融合、管理输出(如获得中国质量奖的WOS模式)、人员互访,实现从“你们”到“我们”的身份认同转变。

“We are One”(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第一),这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也是潍柴全球化发展的核心理念。“We are One”的精髓,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其双重内涵——“我们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意识,和“我们是第一”的王者之志。这解决了中国企业出海最根本的痛点:信任与认同。潍柴在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证明,并购的成功,最后比拼的不是资本,而是文化融合的深度与管理的精细度。

03.gif

LHY品牌升级:从“技术引进”到“价值输出”的战略跃迁

本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还有一个重头戏,即潍柴液压品牌由“林德液压”升级为“LHY”,将百年品牌“林德液压”升级为“LHY”,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信号。它标志着:

WX20251027-095549@2x.jpg

身份之变:LHY不仅是品牌标识的焕新,更是从“液压元件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模式之变:“德国研发+中国制造+全球服务”的协同模式,潍柴已然跑通,形成了难以逾越的体系竞争力。

格局之变:从提供零部件,到提供液压动力总成系统解决方案,LHY已拥有593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构筑起核心技术壁垒。潍柴价值获取能力实现跃迁。

媒眼观察:共生态者,赢未来

纵观潍柴的布局,它早已超越了一家发动机公司或装备制造企业的范畴。它通过“动力系统”这个核心,横向贯通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纵向整合液压系统、新能源三电;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强大的“生态护城河”。

这种“链合竞争力”之所以难以复制,在于它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堆砌,更是:

战略定力:数十年如一日聚焦主业,敢投入、耐得住寂寞。

系统思维:始终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思考问题,追求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最大。

开放胸怀:以“价值共创”理念团结全球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

面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潍柴与其全球合作伙伴携手打造的,不仅是一条供应链,更是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潍柴日子为何还不错”的终极答案。凭借这一独特的生态优势,我们相信,潍柴必将更有底气地从容穿越周期,把未来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信息检索
关键字
最新专题
图片